护航计划-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文化研学营圆满结营

2019/08/29

深红色背景墙,映衬着一幅巨大的黑白照片——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发表《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讲话。

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专职讲解员李鹏程站在照片墙下,几名身穿“护航计划”蓝色T恤的同学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解开国大典。

8月18日至8月23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护航计划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京举办“复兴之路”文化研学营。

营员们听老师讲解“复兴之路”新时代展.JPG

营员们听老师讲解“复兴之路”新时代展

树立正确历史观 ,勇担时代使命

“护航计划”主要包括安全护航、服务护航、文化护航、人才护航四部分。其中,“文化护航”通过文化陪伴活动,帮助年轻学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他们承担起“华夏文化使者”的时代使命。

此次,由护航计划项目校推荐选拔的15名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的中学生,围绕“复兴之路”主题展开展为期6天的文化研学活动。

通过“复兴之路”新时代展,使营员们了解自1840年近代以来,中国深陷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救亡之路的革命史、建国史,以及新中国时期,民族振兴之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些孩子会继续把复兴之路这段历史带回学校,深度学习,带动更多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

研学营的内容设置还包括“讲解专业技能培训”;以《复兴之路》为依托的主题讲解实践;“展厅讲解提升训练”等。

考虑到信息传播的多元性特质,在形式上,研学营设置有讲解、讲座、座谈,还包括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分组一对一指导,既有授课,也有实践,还有充分的互动内容。

此次研学营,特邀国家博物馆网红讲解员河森堡讲解古代中国文物背后的科技。

刘吴桐就读于三十五中国际部,加了“河森堡”的微信,她兴奋地跳了起来。所有的讲解员,“不论是讲解内容还是外在仪态,都深深吸引了我”,她说,尤其是河森堡讲的关于甲骨文的发现与破译,让大家理解了汉字抽象符号凝聚精神共同体的逻辑,“相信今后同学们无论去往何方,灿烂的华夏文明终会将所有中国人连结在一起”。

讲解专业技能培训.JPG

讲解专业技能培训

吃透讲解技能,全力备战汇报7分钟 

“复兴之路”新时代展是留给营员周俊言印象最深的环节。

展览以习近平主席参观国博时的讲话开始,讲述了十八大之后一系列改革举措,例如: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以及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的军队改革等。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逐步走向复兴的伟大成就。“我了解到了祖国国力的强大,也感受到了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周俊言说。

李莎和李鹏程老师带来的“讲解专业技能培训”,从发声方法到咬字口型、呼吸控制,再到仪态仪表,均细致地做了示范,同学们一边模仿,一边在老师的指导下纠正自己眼神、手势、音量、语速。

如何提升自己的气息?如何找到呼吸的感觉?如何让气息更充沛,延迟说话疲惫感的到来?如何通过肢体动作提升讲解效果?

营员们听得非常认真,仔细地做笔记,生怕漏掉某个细节,不断地提问不懂的问题,充实自己的讲解稿,为最后的汇报做准备。

作为专业讲解员,要全面了解历史背景知识,融入自心,才能产生真正的文化自信。国博讲解员马天翼介绍,“讲解和听是很不同的,通过讲解的过程,人会更愿意去传播”。

开营第三天,戴琪乐感觉压力大了起来,“我觉得已经跟不上大家的步伐了”,她整个下午都在与讲解老师讨论讲解稿的内容与具体规范,晚上就认真演练。

第四天,她已完全熟悉了讲解稿。她讲解的主题是开国大典,时长预计7分钟,所以背诵量不少,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戴琪乐将稿子铭记于心,并反复斟酌措辞。

8月23日,汇报展示开始了。

总共15人参与讲解,戴琪乐排在第9个。“不知道是激动还是紧张,但戴上麦克风的时候,我瞬间找到了感觉”,一切都很顺利,当她说道:“成为了开国大典这一重要历史瞬间的永恒见证。谢谢大家!”观众们响起了掌声,“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全部讲解汇报完毕后,自己的心情仍难以平静”。

讲解实践.JPG

讲解实践

以先辈为楷模,践行自己的航天梦

18岁的夏轶凡已经在国外留学两年,他先是参加了护航计划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因表现突出选拔参加本次研学营。

作为一名留学生,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知识,对于国家提出的各种改革方案、施政举措,了解的也很少。此次参加研学营,填补了他在这一方面的知识空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热血沸腾,看到了祖国的强盛,让我无比地自豪”。

即将进入美国大学读天体物理学的夏轶凡,汇报讲解选择了介绍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主题。

当他讲到钱学森、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将一生奉献给中国航空航天、核武器开发事业时,声音高昂、情感真挚,“我希望大家可以铭记他们,记住他们用生命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如今,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了前列,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夏轶凡表示,自己因为很早就出国留学,以前对国家的归属感不强。但是在纵观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了解到我国科学家们的爱国热情后,决定学成后归国为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尽一份力。“我们这些留学生的使命就是将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国内,填补我们尚存的一些空白。”

收获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自信”是研学营的学员们交流时,提及最为频繁的一个词。

“我知道在英国每年都会有华人周或中国文化月,到那时,用我这次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演讲能力,向世界各地的人讲述中国历史,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即将赴英国留学的王驰谈到他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初衷时说道。

“在国外,肯定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问我有关中国历史的事情,这次讲解训练,我已经把每个历史事实和背后的成因都理解透了,可以根据观众情况调整讲解风格。像今天小朋友特别多,我就临时加了很多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来自无锡的15岁高中生张力欢说,“我希望以后在其他国家也能像今天一样有底气地介绍我的祖国,自豪地说出我是中国人。” 

在此之前,她将父母作为了试讲的对象,在听完她讲解开国大典后,父亲用周身一热形容自己的感受,“没有想到,短短五天,孩子基本完成了一次对国家感念从混沌到清晰的质变”,张力欢父亲说,让他高兴地更在于孩子在世界观确立时期一种思维方式的建立。

“不要以为孩子只应奔波于文山题海,一次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可能更为重要”,张力欢父亲说,“打开孩子们的视野,其实就是打开他们的胸怀”。

的确,研学营不但让孩子们有所成长,也令家长们感慨。

“他每天一回家饭还没吃就接着去看书,后来知道的越来越多,讲稿也一次次划掉重写。”吴卫的爸爸回忆起儿子这些天的积极和勤奋,表示今后会更加放心让儿子走出国门,“他理解了我们祖国发展至今的不易,也就不会忘记自己作为中国留学生的责任。”

结营的汇报讲解,刘吴桐选择的主题是开国大典。“我想单独准备一份英文讲解词”,她解释说,这样可以在博物馆里为外国友人讲解。她还计划回到学校后,给同学们讲解一下开国大典。

刘吴桐说,通过几天的学习,她不仅学到了曾经不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培养了韧性,也找出了不足,“衷心感谢儿基会护航计划和国家博物馆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的机会”。

相信通过研学营的学习实践,大家回到学校后,会主动去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有朝一日,当这些孩子走出国门,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是一个个生动而充满力量的中国故事。

分享到:

新闻动态